三司是什么意思?

词条 三司

拼音 sān sī

注音 ㄙㄢ ㄙ

三司是什么意思

三司
基本解释
  • 指三公。
  • 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
  • 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
  • 代于广州明州杭州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
  • ·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 -----------------
    国语辞典
    三司sān sīㄙㄢ ㄙ
    1. 三种官职的合称:(1)​ 东汉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司。《后汉书.卷六.孝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唐.章怀太子.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也称为「三公」。(2)​ 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3)​ 后唐迄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皆理财之官。《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三年》:「戊寅,以朱全忠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4)​明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三司。皆为各行省的文武长官。

    三司的其它解释

  • 西汉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
  • 三司的造句

    1、乙巳日,元世祖忽必烈授小皇帝赵显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

    2、凤阳军政民三司官员的资料以及崇祯朝顶尖权贵的恩怨交集像走马灯一般在脑子中闪过,须臾之间便有了大致的应对之策。

    3、而当朝刑判则必须在满朝文武一无异议地赞同下,三司当朝进行议处,在刑部和中书省附议之后,交由皇上定案宣判。

    4、刘曜以功被署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牧,封中山王,身居显职。

    5、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中枢机构体制取代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分散和转移了宰相的权力。

    6、初平元年一月中,献帝下诏,册封张良八世孙张抗为征北将军,秩两千石,假节,开府仪同三司,金印紫绶,封列侯,领幽、冀、并三州兵事。

    7、1905年1月5日,侵华日军第三司令官乃木希典和旅顺俄军司令官斯特塞尔在水师营一刘姓人家商谈投降事宜。

    8、尉迟敬德初仕隋,为朝散大夫;入唐,为右武侯大将军,讨吴国公,后出任襄州都督,累迁同州刺史,官至开府仪同三司

    9、以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北都留守、兴圣宫使、判六军诸卫事李继岌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东京留守。

    10、癸未,兴善寺胡僧不空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司空,赐爵肃国公,谥曰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

    11、皇帝服靴袍御垂拱殿,鸣鞭,内侍、阁门、管军依朔望常例起居;次引枢密、宣徽、三司使副、枢密直学士、内客省使以下至医官、待诏及修起居注官二员并大起居。

    12、及司马玮被杀,张华因首先献谋有功,拜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金印紫绶。

    13、包拯刚到谏院上任,谏官陈旭、吴奎和御使里行唐介等人,就纷纷向他提出了三司使张尧佐的问题。

    14、月,诏权三司使曾布、翰林学士吕惠卿同究诘市易事。

    15、大理寺经常与刑部、都察院共同审理重大或疑难案件,成为三司会审。

    16、韶第四子德衡,武平末,开府仪同三司,隆化时,济州刺史。

    17、的雏形,尽管眼下这三司六部中,只有兵部与商部勉强拿得出手,其他都是近乎形同虚设。

    18、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THE END